2021年8月20日《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公布,并将于2021年11月1日施行。该法从整体上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规则、个人在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权利以及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等内容,将成为今后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与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规范的最重要指引。鉴于《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于个人信息分为个人信息以及敏感个人信息,并针对不同的信息类型提出了不同的合规要求,因此在明确游戏企业个人信息处理的合规要求之前,我们先来明确游戏企业所涉及的个人信息的类别。《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条规定: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第二十八条规定:敏感个人信息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的个人信息,包括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信息,以及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
除《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原则性规定之外,《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标 GB/T 35273—2020对于个人信息以及敏感个人信息进行了详细的列举。
(截图来源于《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标 GB/T 35273—2020)
如前文所述,游戏企业在实名制要求下,游戏企业所收集的用户的真实姓名、手机号码等属于个人信息,个人身份证信息、银行卡、充值记录、人脸信息等属于敏感个人信息。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敏感个人信息比个人信息处理原则更为严格,敏感个人信息,除满足法律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要求外,还需要满足额外的要求。经过我们汇总,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关于个人信息处理的具体原则和要求如下。
游戏实名制的压力之下,面对着纷繁复杂的个人信息规范格局与日渐收紧的监管政策,游戏企业应该提高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建立企业个人信息保护的规范。基于游戏行业的现状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规定和要求,我们为游戏企业在实名制要求下,完善落实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提供以下的建议和意见: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符合“告知+同意”的原则,且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2.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该同意应当由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3.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处理个人信息前,应当以显著方式、清晰易懂的语言真实、准确、完整地向个人告知“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处理方式,处理的个人信息种类、保存期限”等;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单独同意或者书面同意的,从其规定。因此,游戏企业在进行实名制之前,必须明确告知用户个人信息收集的处理目的、处理要求,并取得用户的同意,且由于其中涉及身份证等敏感信息,应针对该部分信息取得用户的单独同意。
(截图来源于开心消消乐)
鉴于游戏企业收集个人实名制信息,是基于《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这一规定的要求,因此,其实名制信息的收集,应当仅用于满足防沉迷和未成年人保护的需要,不得将其用于该目的之外的其他用途。如果游戏企业需要将该部分信息用于之外的其他用户,应明确告知用户,且取得用户的同意,同时该目的必须满足最小必要的原则。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九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对其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负责,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所处理的个人信息的安全。游戏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保障所收集个人信息的安全,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及个人信息泄露、篡改和丢失:4.合理确定员工个人信息处理的操作权限,并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加密、去标识化是个人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方式之一,结合《个人信息保护法》、《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等相关规定的要求,游戏企业可按照以下方式对收集的个人信息做“去标识化”的处理。1.收集个人信息后,游戏企业宜立即进行去标识化处理;2.游戏企业应采取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措施,将可用于恢复识别个人的信息与去标识化后的信息分开存储,分开进行授权权限管理;3.如涉及通过界面展示个人信息的(如显示屏幕、纸面),宜对需展示的个人信息采取去标识化处理等措施,降低个人信息在展示环节的泄露风险。
(五)在符合法规规定的存储期限和要求后及时进行匿名化或者删除处理
游戏企业所收集的个人信息不宜永久保存,应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及时主动的删除个人信息或对个人信息进行匿名化处理:目前关于网络游戏行业对于个人信息的存储期限,暂无明确直接的规定,但根据《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已失效),其中规定了网络游戏用户的购买记录的保存要求:保存期限自用户最后一次接受服务起,不得少于180日。对于存储期限的要求,可以参照此规定。鉴于“人脸”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因此如果游戏企业采取“人脸”验证的方式的,需要特别注意以下的合规要求:
1.“人脸”等个人信息的采集,必须严格限制“人脸”验证的范围和目的,不宜扩大验证范围和频率,也不得将该验证信息用于游戏健康管理之外的其他目的;
(2)在采集终端中直接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实现身份识别、认证等功能;
(3)在使用面部识别特征等实现识别身份、认证等功能后应立即删除。